明式家具是我国家具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它主要的艺术特色表现在:造型简练雄健、结构合理牢固、线条流畅活泼、装饰恰当有度、加工精巧优美、材质纯朴自然。
明式家具造型具有简练、稳重、威严、俊美的风格。如官帽椅,有南官帽椅与四出头两种样式。南官帽椅椅背多做成“S”形曲线,中横数格,或镂一透孔如意云头,或雕一组简单图案,最下一格镶一朝下的牙板,浮雕一组勾莲花纹。其用材可圆可方,可曲可直,棱角磨圆,形成软圆角,与挺拔的椅型形成对比,刚柔相济,殊为美观。四出头则是椅背搭脑两头和扶手前拐角处不是软圆角,而是搭脑和扶手横梁通过立柱微向后方及外侧弯转,形成微妙而流畅的曲线,尽头磨成圆头,给人以柔润而舒适的感觉,其椅背线条是根据人体背脊的自然曲线设计而成,多用整版,其优美清晰的木纹与充满现代感的造型处理手法,使得它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种完善无缺的杰出设计与优秀的工艺品。
明式家具的结构非常科学、合理。如明式家具中品种丰富、成就突出的箱柜类,有许多令人称绝的结构设计。明代对柜橱非常讲究,不同用途的柜子有不同的要求,明代文人文震亨《长物志》:“藏书橱须可容万卷,愈阔愈古。惟深仅可容一册,即阔至丈余,门必用两扇,不可用四扇或六扇。小橱以有座者为雅,四足者差俗。用足,亦必高尺余。下用橱殿,仅宜两尺,不册两橱叠置矣。橱殿以空如一架者为雅,小橱有方二尺余者,以置古铜、玉、小器为宜”等等。明代有所谓“闷户橱”,形体上与桌案相似,面下安抽屉,两屉的称“连而橱”,三屉的称“连三橱”,而在抽屉下面还有给闷仓,将抽屉全拉出来,闷仓中还可以纳物,所以得名。柜橱是介于柜与橱两者之间的家具,一般形体不大,高度相当于桌案,柜面可作为桌面用,面下还可安抽屉,抽屉下安柜门,内可装樘板分为上下两层,在室内陈设中风格独特,一向为人所喜爱。另外又有“四件柜”,又叫“顶竖柜”,是一种组合家具,在一个立柜的顶上再安置一节小柜,上下宽度、深度皆尺寸一致,应用方便、灵活,是明清家具中占相当比重的类型。
较大型的家具如远脚柜,结构上也很有特点。其四边与腿足都用完整的一根木料做成,因其都用圆料,所以又称为“圆角柜”。圆角柜的特点是稳重大方,坚固耐用。最妙的是其门体积虽大,装卸却不用任何工具,而是采用门轴结构,在紧靠柜边的门框上下两端做出长于柜门的轴头,两端各插入门框顶边的圆孔,将门轴对准圆孔插上,就能方便地合上柜门,卸门时也很方便。但如果不讲门开至九十度,门柜又是怎么也无妨卸下的,所以这种结构尽管简单,却十分安全,充分体现了古代家具设计的智慧。
明代家具材料配合的结构上一般采用榫卯结构,很少用钉或胶。而明式家具的上述艺术特色,都与这种独特的工艺及结构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明式家具中的“攒边板面”工艺。所谓“攒边板面”,即制作家具中桌面或板门的一般做法。这种方法在我国木质器物的加工中已经使用了上千年。对木质家具来说,木材的伸缩变化是最难以控制的技术难点,如不能妥善地解决这一困难,则家具极易表面破裂。所谓“攒边”,就是用四条边挺做框。“板面”即几、案、桌、椅、凳、门、柜的宽面或门。凡用攒边板面工艺做成的板面,以四边框中间镶板心。板心一般用平薄的板材,边挺的用材厚于板心,在两条边挺和交角的地方,用四十五度的格角榫。边挺的里边做通槽,板心四边出榫,嵌入通槽之内,在板心的内面做燕尾槽,而以穿带横贯槽中。板心虽薄,由于槽的作用而没有翘起的危险。而四边与整个家具的结构连成整体,牢固不动,而中央的板心却有了充分的伸缩余地。
这种做法的两种最大优点:一是用材经济,可以将最好的板材用于板面,而有疤痕、蛀眼的板材则可以用于边侧或腿料,这样合理地调配木材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优质木材的使用率。而且,对于木质板材而言,木质纹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审美要素,木材因年轮而形成的纹理,以平板花、侧板花为美,截面纹则以不露为宜,由于攒边工艺的作用,完全避免了截面纹的暴露,因而也使木材的肌理美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二是因为攒边工艺预留了伸缩余地而大大延长家具使用寿命。凡是过宽的板面都容易伸缩,也绝不使板面破裂,尤其支架部分不因板心的伸缩而发生爆裂或变形,这对提高木材使用率、提高家具的使用寿命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