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持续遭遇强降雨,然而,故宫博物院的排水系统却运行顺畅。舆论场似乎总会流传着关于故宫“600年不积水”的“都市传说”,但据故宫工作人员介绍,这只是一个传说。
历史文献中,记载着故宫出现屋面漏雨、墙垣倒塌,乃至院落积水的情况。比如,光绪十一年的阴历四月,故宫从东华门到西华门的区域出现了积水“数尺不等”。尽管如此,故宫的维护工作及时有效,使得积水情况得以缓解。
故宫积水或不积水,实际上是一个简单的物理问题:只要降水量大于排水量,就会积水。据故宫博物院介绍,故宫的排水系统能够应对一小时内20毫米左右的降雨量。而在7月29日至31日,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达到207.6毫米,因此,这种情况下故宫积水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客观来说,故宫的排水系统确实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地下的排水沟渠纵横交错,异常发达,将雨水高效地引导出去。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故宫的特殊性。作为皇城,其规划和建造都是古代建筑的“天花板”,并不能代表一般性。另外,从现代角度看,故宫的建筑密度并不算密集,其排水难度相较现代建筑来说并不大。
在对故宫的赞许中,人们似乎投射了某种想象:古人的设计有大智慧,甚至比现代城市建设还要超前、先进。但这种厚古薄今的观念并没有必要,因为在古代,城市内涝是常见且严重的问题。
事实上,不论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需要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虽然传统工艺独具匠心,但在现代城市,密集的人口聚集、复杂的城市功能以及精密的基础设施等,都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只有去摸索适合现代的办法,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