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到来,气温下降,早晨起床变得尤为困难,这是一个广泛的生理现象,科学研究揭示了背后的原因和潜在的好处。
身体机能的节律性
人体的生物钟,即昼夜节律,是适应地球24小时光照周期的内在时钟。这一节律调节着我们的睡眠周期、体温、新陈代谢和激素水平。冬天,更长的夜晚和更短暂的白昼影响了这一节律,从而影响了我们的苏醒过程。
适应性睡眠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适应性表现为减少热量散失和能量消耗。早上赖床是一种潜在的适应性行为,有助于保存能量并减少对身体的冷却效应。这一行为反映了人类祖先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策略。
研究发现的脑部年轻化效应
科学研究指出,在闹钟响起后再次小睡能够让大脑保持年轻。这种“贪睡”有可能与脑部的恢复和记忆整合过程有关,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期,也就是所谓的REM睡眠阶段。
认知与疲劳感
不足的睡眠与认知障碍和疲劳有关。而在闹钟响起后继续小睡,尤其对于经常熬夜或不午休的人群,可能有助于改善认知功能和减少疲劳感。这可能是补偿性睡眠的一种体现,即身体尝试回补之前丢失的睡眠。
早晨起床的困难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身体适应性行为的一种体现。在冬季,适当的赖床对身体可能有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补偿睡眠不足和保持大脑年轻化方面。然而,长期睡眠不足仍然对健康有害,保持规律的睡眠周期是维持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