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否取消公摊面积的讨论一直存在,但并没有全国性的政策宣布完全取消公摊面积。公摊面积指的是住宅小区中除了住户私有部分之外,按照一定比例分摊给每个住户的建筑面积,通常包括楼梯、电梯井、走廊等公共设施面积。
在房地产市场实践中,公摊面积长期存在,是计算住宅面积和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关于公摊面积的争议和讨论一直存在,尤其是对于购房者来说,高额的公摊面积有时被视为一种隐性增加购房成本的方式。
一些地方或开发项目开始尝试推出所谓的“纯套内面积”销售模式,即仅对住宅的实际使用面积进行计价,不再额外计算公摊面积。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公摊面积概念的“取消”,但并不意味着全国范围内已经或即将彻底取消公摊面积。
尽管存在一定的改革和调整尝试,但截至目前,公摊面积仍然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部分。是否会有更广泛的政策来彻底取消公摊面积,还需要关注未来房地产政策的发展。
什么是“公摊面积”?如何计算?
公摊面积制度在我国存在已久。2001年施行的《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商品房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公用建筑面积共同组成。具体来说:
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建筑面积。
而公用建筑面积一般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电梯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和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以及其他功能上为整栋建筑服务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建筑面积;
套(单元)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
简单来说,如果电梯和公共设施这样的公共空间以及走廊、过道等越多,那么公摊系数自然也就越大。
专家孟晓苏称取消公摊是把老百姓当傻子忽悠
孟晓苏,原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取消公摊”是把老百姓当傻子忽悠。他以卖榴莲为例,按照建筑面积计算,就像市场上卖榴莲一样,连皮带核一起称重。所谓“取消公摊”,就是切开榴莲只卖果肉,价格就比带壳卖的高出不少。无论带外壳卖还是剥掉外壳卖,壳钱都是买家出,这怎么能叫“取消公摊”呢?
他进一步解释,“取消公摊”实际上只是把显性公摊变成了隐性公摊。以前我们买房,看的是总价,而总价中包含了公摊部分。现在,虽然房产证上的面积少了30%,看似每平米单价更高,但实际购买的还是同样的房子,只是价格算法变了而已。
这一观点揭示了现行的“取消公摊”实质是一种价格的变相提升,而非真正的价格下降。在这背后,隐藏着房地产市场的深层次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局,选择对我们最有利的购房方式呢?
1、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无论公摊还是非公摊,无法改变房屋本身的价值。购房者应以房屋的实际用途和价值为导向,而非片面的价格或者面积。
2、我们要理智的看待市场变动,不要轻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公摊取消看似减少了购房的成本,但实际上,由于单位房价的提高,购房者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可能因此而吃亏。
3、我们应该积极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这包括但不限于,制定明确的公摊计算和管理规定,确保购房者的权益不受侵害。